2016-08-14 16:39:00
来源:华夏民企网
遗址在西洋河北,双山南麓明长城南1里许阶地上,东西走向,6000米长,和明长城近似平行,当地人称“长城塄子”。
北魏于公元398年拓跋珪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始称皇帝,改元天兴。时天镇境域属畿内之地,有琦城、和堆城、石虎城、罗亭、托台亭。县域位置在畿辅地域东北边上。东邻上谷。明元帝拓跋嗣夺取大宋河南诸州县后,在北方仍面临强大的柔然(蠕蠕)部落,遂筑长城以加强防御。据《魏书·太宗纪第三》载“泰常八年(423)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学者王国良在《中国长城沿革考》也认为,泰常八年这次修长城,东起赤城,西亘历东洋河之南、山西北边,直达陕西神木。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改置恒州,渐旷废为塞外之地。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灭东魏建立北齐,并连年向北拓展,先后五次修筑长城,以抵御柔然、突厥南下。据《北齐书·帝纪第四·文宣》载,天保六年(555)“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里。”天保八年(557)“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文中北夏口为今北京昌平东北,恒州为今大同,库洛拔在大同西南,坞纥戍在今平型关东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