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晋眼
投稿

原平——墙围画

2016-06-30 15:42:42

来源:华夏民企网

 

  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这是流行民间的杰作;

  这是装饰百姓居室的艺术,

  这是民间美工艺人的杰作;

  这是有着悠久历史而不断创新的艺术,

  这是深受群众喜爱且美妙绝伦的杰作。

  原平墙围画——一枝风韵别致、仪态万方的民间艺术奇葩。

  一

  研究墙围画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壁画。中国的建筑壁画可上溯至商纣王时的“宫墙文化”,迄今最早的实物证据应该是1959年考古发现的陕西咸阳秦宫壁画碎片。而墙围画做为建筑

  画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因其绘制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居室内,人们又把它归于家庭壁画的范畴。那么,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群居的洞穴内留下的原始壁画又何尝不可以称之为是原始的“家庭壁画”。据原平市档案馆保存的旧志载:“从班村发掘的宋代墓葬壁画证实,早在北宋时期原平的炕围画已在达官显贵的居室流行。”

  墙围画同宫殿、寺庙、园林建筑装潢彩画一样,都是建筑彩画艺术的一种,所不同的仅是绘画的内容、形式、范围和服务对象等有所区别而已。宫廷彩画多为富丽华贵、金碧辉煌的和玺彩画,彰显王者的气度和风范;园林彩画多以色彩明快、隽永秀丽的苏式彩画使游人感到轻松自然、身心愉悦;寺观彩画多用古朴厚重、典雅肃穆的旋子彩画,向人传达庄严神圣的信息。墙围画因为是绘制于乡村广大百姓朝夕相伴的居室间的壁画,其特殊性决定了色泽艳丽多彩、笔法工整细腻、构图舒适自然、造型生动活泼的画风。

  墙围画主要流行于晋北一带的朔州、忻州、原平。因这里属黄土高原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偏低,室内流行火炕,风箱锅台齐备,土质坚硬细腻。而墙围画既有美化居室的功效,又有固化墙壁、遮挡粉尘的作用。绘制精美的墙围画,可保存长久,数十年后用清水楷擦,依然晶莹亮丽,婉若新作,因此颇受当地群众欢迎。起房盖屋、男婚女嫁历来就是平民百姓人生中的重要大事,而墙围画的绘制也就成为其中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原平地处忻定盆地,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百姓热情好客,对墙围画情有独钟,素称“墙围画之乡”。这里墙围画的制作水平、流行范围及重视程度,是其它相邻诸县远远不及的。据调查,

  上世纪70年代,原平境内拥有制作墙围画的能工巧匠数百名,几乎每个村都有从事这一职业的艺人,当时著名的工匠有胡三满、张增寿、孟珠珠、聂四有、张俏官等。

  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墙围画从诞生之日起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墙围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无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解放前,墙围画中的人物题材大多与传统礼教结缘,反映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耕读传家的内容,如“孟母刺字”、“郭巨埋儿”、“柳毅传书”、“卧薪尝胆”等;也有一些修身立志、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诸子百家、神话传说等经典故事,如“伯乐相马”、“苏武牧羊”、“叶公好龙”、“刻舟求剑”、“哪吒闹海”、“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解放以后,一些民间老艺人除部分承袭传统内容外,还将“红楼金钗”、“三国群英”、“水浒好汉”、“唐僧取经”等古典名著题材和反映喜庆祥和的内容搬上墙壁,如“喜庆丰收”、“连年有余”、“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还有一些题材被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如“劳动致富”、“发展副业”、“支援建设”、“精益求精”等。当然,在极左思潮盛行的“文革”期间,墙围画内容也充满了政治色彩和斗争气息,如“兵民是胜利之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后来的样板戏等。

  墙围画根据农民居室的结构特点,大致由风箱部分、锅台部分、炕围部分组成,其宽度为80厘米左右、长度由土炕大小而定。题材范围可以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几乎自然界中的各种山水、人物、风景、建筑、花鸟、鱼虫、动物、草木……可谓包罗万象,尽其所有。而边饰图案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变化,主要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福寿”、“富贵”、“工字”、“万字”、“蛇皮”、“喜字”、“竹节”、“夔龙”、“卷书”、“蟋蟀窝”等百余种。

  原平炕围画的辉煌时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随着政治运动的降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对住宿条件的改善和居室环境的装潢。由于客观上的需要,一大批墙围画高手脱颖而出,如邢同科、阎眉中、李永忠、赵于海、赵于虎、王白田、张喜平、常增宝、朱连伟、李晋复、聂志文、郑千千、李官文、弓进寿、田杰、田景春、刘贵海、何英才、何申才、亢锦、温树森、王郁、段体礼、李相瑞、范金海、苏鹤章、何如今、韩叙才……由于持续兴起的“墙围画热”中的观摩学习、革新酝酿、研究深造,使这一时期的墙围画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现代题材的风景名胜、山水景观和古今建筑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而且在过去清一色的工笔淡彩、墨线勾勒画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笔重彩、没骨花卉、水粉技法等新的形式,边饰图案也有了不少改进创新。原平墙围画由此而声名鹊起,广受关注。从参加省内美展而到多次进京参加全国美展,获得了八方赞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邢同科于1973年在自己家里精心绘制的炕围画曾轰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先后接待各地参观人员数万人,时任省美协主席的苏光曾给予高度评价。邢同科本人有心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曾发函咨询,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因未设“最精美”内容而深表遗憾。但邢同科却因其艺术成就由多种“名人辞典”收入个人辞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晋北农村的建筑装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种几乎清一色的檩椽木结构包含锅台土炕的居室,大多变为了钢筋水泥结构另设包床施以壁纸木板围墙的现代居室。因而,以往那种工笔重彩装饰性很强的北方地区民间墙围画渐呈衰退迹象。一些年时弥久的精美墙围画已难寻芳踪,许多民间艺人或从事个体美工装潢业务,或弃笔经商,或复归田园,眼见得这朵流传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奇葩在日渐凋谢。

  墙围画真的走上了穷途末路?她的复兴还有无可能?其艺术价值是否有必要加以研究?希望人们关注她。

精彩推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1-2020 华夏民企网.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禁止下载使用 皖ICP备12003686号